(原标题:杭州夫妻盖大别墅,找陌生人抱团养老:有6间空房间!有山有水还帮忙做饭,要求明确)
我在余杭百丈盖了一栋别墅,花了200万元。 除去自己的房间,别墅里还有10间空房间。
“别墅里只有我和老公,很寂寞,想找几个老朋友一起组团养老,人太多了。”
唐姐和老公建的别墅 来源:浙江日报
日前,潮新闻·钱江晚报记者接到余杭唐姐的求助。
唐姐今年53岁,想招合伙人一起住老年群。
唐姐说的很诚恳。 在发这份招聘或者找之前,她还看到了关于团体养老的报道。
“我也知道首批集体养老试点已经暂停,但我一直觉得,集体养老符合当下很多老年人的心理需求,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式,我还是想尝试一下。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。他们也应该有选择如何养活自己的权利。”
想尝试拥抱老人
不能,因为有人失败了
没有人会再试一次
唐姐只为自己和妻子退休后的养老金发愁。
每月的养老保险,再加上商业重疾险等等,唐姐表示,自己在养老的财务方面不是问题,更关注的是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。
唐大姐年轻时外出打工,退休后回到老家余杭百丈,建起了别墅。
“四层楼,房间也很多,看起来就是个小旅馆。” 这套两百万多的房子,大姐很满意。 旁边是一片竹海,还有一条小溪流。 环境很好。
唐姐和丈夫打算下半辈子住在别墅里。
唐小姐
这是唐姐一开始就和女儿商量的。
“我女儿在萧山机场工作,我们不想住在女儿家隔壁,带孩子,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,辛苦了大半辈子,一个老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,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。”唐姐告诉记者,他们不需要女儿为经济发愁,女儿也支持老人抱团的想法:“ “我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得舒服,安享晚年。这里的别墅和附近的医院都不算太贵,很远,半个小时的车程。”
唐姐说,考虑到别墅的环境和就医的需要,她觉得已经达到了老人群居的基本门槛。
“非常欣赏和看好抱团养老,想试试看,先租6间房,每间房每月1500元,水电费平摊。”
对于吃饭的问题,唐姐表示自己还年轻,自己也很喜欢做饭,很会做饭。 “我可以给大家做饭,每顿饭我都按价钱付钱,不需要其他伙伴操心。”
唐姐说自己很喜欢做饭,厨艺也很好
唐姐希望和她组团的老人年龄在60-75岁之间,身体健康,性格随和。
虽然有这样的想法,但唐姐也明白,真正实施起来会出现各种小问题,“但我不能因为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停止做这件事,我很喜欢交朋友,我不喜欢独处,所以很想试试。”
全国首个集体养老试点拟重启
一个人生病时,大家来关心的温暖是很珍贵的
全国首批集体养老试点现状如何?
3月7日晚,记者联系上了对方。 “之前因为疫情暂停,最近计划重启。”
2017年5月,退休教师朱荣林和夫人王桂芬在报纸上发文,招募几对60-70岁的老夫妻,举办老年团。
2020年初,疫情迫使组合解散。
现在朱荣霖老了,同样是第一批参赛者的姜依淳接过了接力棒。
“已经打算重启了。” 蒋依春告诉记者。
蒋依淳准备接手重启
回忆起集体退休的日子,姜依春说,当时有7家13口人。 除了一些特殊原因(如安置房过户、家中有人去世),大部分人还是小组的初始成员。
抱团养老的日子,有欢乐也有难免的摩擦。
“主要是吃的问题,有的人喜欢吃甜的,有的人喜欢吃咸的。比如,一位来自西安的抱团养老会员,行李里就放了很多辣酱。”可见味觉对于老年人的重要性。”
这些口味上的差异会在一起吃饭时表现出来。
这些摩擦不会引起本质上的不快,在姜依淳看来是小问题。
更重要的问题是团体养老金的经济账户。
“我们是这样经营的,租金付了,用来雇厨师、园丁、清洁工,剩下的按照一顿饭多少的标准扣,水电费平摊。” 姜宜春说,经济账目管理得很好。 下面基本都是小摩擦,“只要彼此坦荡包容,就不会引起争吵之类的不快。”
相较于群体支持的小摩擦,姜依纯更看重群体关怀的温暖。
虽然很多人入住前互不相识,保持着“既是租客又是朋友的微妙关系”,但在关键时刻还是会流露出同居的熟悉感,比如其中一位蒋依淳曾经历过感觉当一个人生病时,其他人都会来照顾。
正是这样的温馨,让姜依春觉得,住在老人院里还是值得的。
“当我们老了,很多东西都会被忽略,但这种温暖和刺激,才是我们选择集体养老的初衷。” 从这一点出发,江宜春仍然认为,集体养老模式是可以复制、值得推广的。
姜依淳表示,重启是为了把以前的成员拉回来。 “最近很多人都慢慢恢复了,我也在找机会,等大家身体健康了,我就开始重新开始,继续为老人抱团。”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163.com/news/article/HVASQMC400018AP2.html
版权声明:未标注转载均为本站原创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如有侵权、不妥之处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敬请谅解!